《关于「奴才」一词》
「奴才」是指待奉主人的仆人。奴才一词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,只是对下人的一种称谓而已。明朝时期,太监称为「厂臣」、「内臣」,大臣统统都自称为「臣」,并没有「奴才」的称呼。
满清入官后,为了配合清初的怀柔与高压政策,清政府大肆禁锢民众思想,强迫汉族及其他民族改俗易服,一开始,也只有皇宫内的太监、侍女自称「奴才」。但到了雍正时期,这些风气开始蔓延,一些家臣也开始自称「奴才」,一方面是自我贬低讨好主人,二是让外人和主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对自己的主人更忠诚,也比一般人更加亲密。于是,朝中的王公大臣在面对皇帝及皇帝的妃嫔时也开始统统自称「奴才」,以显示自己对皇帝及妃嫔的无限忠诚。从此,「奴才」便成了王公大臣及下人的邀宠的专用名词。
现在「奴才」一词一般用于讽刺,贬低。含负面意义。但其实在清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,那就是「奴才」这个词是满族人的自称,而「臣」都是汉人的称呼。
大家都知道,清朝时满族人当皇帝,肯定是满族人低位高的,但是为什么反而是这样的称呼的,这其实还和文化有关。我们现在认为「奴」这词很低等,但满族文化里却是相反的。
满族人觉得「奴才」比「臣」要高级。特别是在清军入关的时候,有些汉人为了讨好清军都是自贬一级称「奴才」,导致汉人满人分不清,于是皇帝就下令汉人不能自称奴才。因为「奴才」这个词比较高贵,所以只有清朝大官才有资格在皇帝面前叫做「奴才」。汉人除非是被恩赐进入满籍,不然官再大也不能叫「奴才」。
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想法,这是因为「奴才」更接近家臣,家臣又肯定比一般臣子高,所以满族人就认为「奴才」是高贵的象征,当「奴才」就意味是一家人。
简单地说,清代满人对皇帝称「奴才」,汉人称「臣」——在今天看来,「臣」无疑比「奴才」听起来有面子,在清朝恰好相反,自称「奴才」比自称「臣」显得与皇帝更亲密,是更高一等的荣光哟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Comments
Post a Comment